
2022年3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的重要性。大食物觀強調食物的多元功能和多維價值,不僅關注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關注食物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作了具體部署。因此,應注重發展安全健康、文化賦能、多元融合的飲食觀念,進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茶作為中國傳統日常飲品和承載幾千年歷史積淀的民族符號,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產業體系。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茶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產業結構、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在大食物觀的指導下實現中國茶產業的創新發展,是全面做好“三茶統籌”這篇大文章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01
中國茶產業創新發展面臨的困境
1、茶品牌影響與茶產品創新有所欠缺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茶企銷售規模普遍分布在0.4~6億元之間,總資產超過10億元的茶企業有12家,總體而言大型企業占比較小,中小微企業占比較大,導致茶葉生產經營規?;?、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不高,“大國小茶”特征依然明顯。另外,在茶葉消費場景和消費需求日漸多元的情況下,我國多數茶葉生產企業生產的產品過于單一,依舊以生產綠茶、紅茶為主,新產品及深加工產品的設計研發能力明顯不足,企業普遍存在“創新”就是換包裝、“新品”就是改形狀等情況。
大食物觀指出,要將食物來源從耕地資源擴展到整個土地資源,開發多樣化的食物品種,構建多樣化的食物供應體系,對茶葉品牌建設和茶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茶產業應注重提高茶葉質量,豐富速溶茶、風味茶、功能茶等新型茶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茶不僅是一種飲料,也是一種文化和健康的載體。
2、茶生產現狀與茶科技發展存在脫節
目前,全國30年以上老茶園面積為100萬公頃左右,占茶園總面積的31%,且大部分茶區仍為分散的農戶種植,集約化程度不高,茶葉生產過多依靠人工,在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用工荒問題持續顯現。此外,我國茶葉加工方式也多為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規格質量不一致,批量少,生產效率低。智能化、集約化、清潔化、規?;募夹g創新升級進展緩慢,產業化水平難以與國際接軌。
踐行大食物觀,不僅要“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茶葉作為豐富食物品類的重要來源,大食品觀為茶葉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野。要求結合茶葉生產現狀,提高茶科技水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聚焦提質創新驅動,擴大國內外需求,構建高效、多元、可持續、有競爭力的現代茶業體系。
3、茶專業人才與茶行業需求不相匹配
21世紀以來,隨著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茶行業對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全國開設茶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有30余所,涉茶的中職、高職院校有70余所。然而,與我國茶園面積、茶葉產量、茶葉消費量和茶葉出口量相比,遠遠不能滿足茶行業的需求,茶專業人才缺口明顯。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和平臺,以及科技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很多茶葉科技成果不能及時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造成了科研投入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脫節,也影響了科技創新對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人們的食物消費觀已進入了更加關注營養、健康和環保的新階段。在茶行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茶藝、茶文化、茶審評等專業領域人才以外,還應注重消費者的飲食需求及對其健康意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茶行業從業人員對科學飲茶和茶葉保健功效的認識,提高從業人員的茶科技創新和茶健康服務能力。
02
大食物觀視野下中國茶產業的價值挖掘
1、大食物觀與茶健康
大食物觀強調了人們對于健康、多元、營養均衡的飲食需求,這與茶的功能和特點相契合。
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諸多史料記載表明,人類最初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F代科學研究也發現,茶葉的藥用功能與其豐富的功效成分密不可分,其中已鑒定分離出700多種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茶多糖、茶皂素、維生素、芳香物質等。茶葉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焦慮、降脂減肥、抗菌消炎、提神醒腦、神經保護、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腦血管、延緩皮膚老化等功效,是適合日常飲用的天然健康飲品,符合大食物觀所倡導的健康飲食理念。
2、大食物觀與茶文化
大食物觀提倡多元化的飲食文化,這與中國茶的文化基因高度契合。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保護工作組在杭州發布了《邁向可持續發展新未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傳承杭州宣言》,以及《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保護計劃(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進一步聚焦該遺產項目未來的保護傳承,并建立持續監測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及妥善管理機制,進一步彰顯了大食物觀背景下茶技藝和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3、大食物觀與茶生態
大食物觀強調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與茶產業的特點相符。
茶產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一種綠色生態產業,不僅茶樹生長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茶產業也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茶樹能夠調節氣候和水文,凈化空氣和水質,與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共同構成了茶園生態系統,維持了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已制定《生態茶園建設指南》《生態低碳茶生產技術規范》等文件,對生態茶園建設及生態低碳茶生產過程中的茶園環境管理、土壤管理、病蟲草害防控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在“雙碳”的戰略目標之下,天然具有生態屬性且產業基礎較好的茶產業先行先試,是踐行大食物觀生態保護意義的重要舉措。

03
大食物觀下的中國茶產業提升對策
大食物觀強調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理念,旨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全方位理解大食物觀要把全鏈路的供給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和生產主體緊密聯系起來。在這一理念指導下,中國茶產業創新發展應把創新茶健康功能研究、創新茶文化多元發展、創新茶生態全鏈保護結合起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多維度的健康飲茶需求,滿足大眾對彰顯大食物觀的茶文化情感和審美需求,實現茶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和高質量提升。

1、樹立大資源觀,加強深加工與綠色發展
大食物觀體現了從傳統“小農業”向現代“大農業”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從茶產業創新發展的維度,應從耕地資源向工業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等多個維度拓展,宜茶則茶,全方位、多途徑開發茶葉資源。
一方面,針對當前我國茶葉生產存在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以春季高檔名優茶為主,夏秋茶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拓展多元化的茶葉深加工產品資源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如工業化液態茶飲料、茶葉糕點、茶葉蜜餞、茶調料、茶化妝品、茶洗滌用品等,并將茶葉深加工產品與本地特色茶、水果、食物、水等資源進行融合創新,逐步推動我國茶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推進茶產業綠色發展,實現茶葉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例如,開展“茶-沼-畜”種養循環等多種技術模式以及有機肥替代試點,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開展病蟲全程綠色防控試點,提高茶葉質量;聯合研發推廣生態低碳茶技術體系,力求實現化學投入品減施高效、生產過程環境友好、茶葉產品優質安全、生態低碳價值有效轉化。
2、樹立大農業觀,助力綠色高效茶葉生產
大食物觀提倡“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要求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進行管理,確保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以此為指導,應全面統籌茶葉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
一方面加強茶葉的科技創新和標準化建設,提高茶葉的生產水平和質量安全。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等手段,培育優良的茶樹品種,優化茶園管理,改進茶葉加工工藝;
另一方面加強茶葉的質量檢測和監管技術的研究和實施,提高茶葉的生產效率和環境友好性。如加強智慧茶園管理系統、數字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系統、茶葉加工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農業設備研究,構建區域性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形成相應的技術規程并進行區域示范和推廣應用,進一步筑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3、樹立大文化觀,打造新模式與新業態
樹立大食物觀要著眼開拓更廣闊的未來,進一步挖掘茶文化的深厚內涵和豐富形式。
一方面結合現代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創新茶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載體,提升茶文化的軟實力和吸引力。如以茶文化為基礎,推動其與旅游、信息、健康、建筑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融學習、體驗、觀光、娛樂、飲食、購物于一體的茶旅方案,以及茶文化主題民俗旅館、茶文化博物館、茶空間、茶葉文創產品展示園等,形成新的產業模式和業態,并借助茶文化視頻課、茶事微電影、短視頻等渠道推動傳統茶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延伸茶文化創意產業鏈;
另一方面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去宣傳推廣中國茶葉。如“一帶一路”沿線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4億多人口,存在著巨大的經貿合作空間,針對不同國家飲茶特色和宗教文化,抓緊“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加快傳統制茶技藝的產業優化與升級,打造茶葉出口與技藝弘揚的新優勢。
總之,大食物觀指導下的中國茶產業創新發展路徑,是以消費者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為載體,實現茶葉的多元功能和多維價值的有效路徑。該路徑通過整合茶產業資源,推動茶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品牌化等方面的創新發展,有助于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做出持續貢獻。

作者簡介:
周繼紅
茶學博士、博士后,浙江大學特聘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茶葉生物化學與人體健康。發表研究論文十余篇,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曾獲美國“百人會英才獎”、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莊晚芳茶學發展基金優秀論文獎等榮譽。參與主講浙江老年電視大學《茶文化趣談》電視公開課、智慧樹網視頻公開課、超星爾雅視頻公開課等;主編圖書《第一次品綠茶就上手》《茶文化與茶健康:品茗通識》《中國茶文化與茶健康》等。比利時魯汶大學孔子學院、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孔子學院、荷蘭南方應用科技大學孔子學院客座老師。中央電視臺CCTV1《開講啦》欄目常駐青年代表,并參與錄制CCTV10《健康之路》、浙江電視臺《招考熱線》等節目。

來源:中國茶葉加工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評論 / 1
竹林聽雨
學習了
回復